欢迎来到 苹果im虚拟机
全国咨询热线: 020-123456789
联系我们

地址:联系地址联系地址联系地址

电话:020-123456789

传真:020-123456789

邮箱:admin@aa.com

新闻中心
国内首家“古树医院”揭牌成立!“疑难杂症”寻医有道
  来源:苹果im虚拟机  更新时间:2024-06-13 13:17:50

国内首家“古树医院”揭牌成立!古树医院“疑难杂症”寻医有道_南方+_南方plus

古树苍苍,历史悠悠,成立保护之路任重而道远。疑难有道5月27日,杂症华农古树名木研究院、寻医华农古树医院在广州市华农大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原园林中心,古树医院下称“华农大园林”)揭牌,国内标志着国内首家以古树名木为研究对象的揭牌研究院,及首家将古树作为“医疗对象”的成立医院正式成立。

万古岁月长河缓缓流淌,疑难有道一方参天古树傲傲然屹立,杂症镌刻历史与文化。寻医当前,古树医院全省上下围绕省委“1310”具体部署,全力推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发展,“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被定为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六大重点任务之一。今年5月,绿美广东古树认捐项目正式上线绿美广东公共服务平台,更显古树名木保护的重要性。 

当前,古树名木保护扔存在许多问题,过度保护、养护缺失、养护方式不当……人们对于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亟待提高,为了让古树名木“老有所依”,去年以来,华农大园林联络了以陈红跃教授为代表的多位专家,组建起了一支专业团队,致力于研究开发古树智慧养护关键技术,做好“古树医生”。

此次,华农大园林依托其丰厚的专家资源,揭牌成立华农古树名木研究院、华农古树医院,将在古树名木养护上更加科学、高效,并扩大古树名木养护业务的辐射范围。广东省林学会古树名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黄焕华,南方农村报社副主编洪继宇,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原院长彭昌操教授,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古树(大树)研究项目组长、广东省林学会古树名木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红跃教授,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陈世清教授,华南农业大学林风学院秦新生副教授,华农大园林教授甄学宁等嘉宾出席揭牌仪式。

陈世清、黄焕华、彭昌操、陈红跃为华农古树名木研究院、华农古树医院揭牌。

陈世清、黄焕华、彭昌操、陈红跃为华农古树名木研究院、华农古树医院揭牌。

揭牌仪式后,参与人员还召开了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就古树名木的鉴定与保护进行研讨。“医树如医人,给古树治病也讲究对症下药和中西医结合。”深耕林业领域多年的陈红跃首先发言,他基于生态文明建设与绿美广东的政策背景,表明了古树名木研究院及古树医院成立的初心,阐述两院成立的目的及工作计划,“两院”将致力于打造古树领域的“权威三甲医院”。

彭昌操强调,学术研究应多进行跨学科的融合,要善于挖掘交叉学科的技术来补充古树鉴定和养护相关的技术体系。同时,专家教授还要加强对于古树名木文化的科普宣传,将学术研究同古树名木文化科普有机地结合,让古树文化贴近人民大众的生活,推动古树文化的健康发展,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作出贡献。

多位专家齐聚一堂,为古树名木保护建言献策。

多位专家齐聚一堂,为古树名木保护建言献策。

华农古树名木研究院、华农古树医院是广东省省内首创,也是国内第一家。黄焕华就绿美生态建设和文化传承的角度肯定了华农古树名木研究院、华农古树医院的成立,并对两院寄予厚望,希望能见证两院对古树名木保护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同时,他也希望古树文化能走进粤东、粤西、粤北中来,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推进古树名木建设,推动绿美广东行动。

“我们古树名木研究院、古树医院既然创立于广东省,首先要有地方特色。”甄学宁对古树研究做出补充。沈小芬提到,在广东,古榕树是非常常见甚至普遍的,而一棵古树的保护经费是非常高的,这就可能造成“损本逐末”。因此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古树的界定显得尤为重要,需要衡量某一种类的古树是否有必要投入高额的人力、经费进行保护,提供可利用的政策性建议。

陈世清同样持有此看法,“在经济发展中,还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有些古树是必须要保护的,有些古树是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保留下来的。”他表示,要将古树文化与地方文化、传统产业等相结合,在保证古树健康的前提下推动地方的发展,使树—人—地三者和谐共生。秦新生还提出,可以对古树的长寿基因及其对环境的适应因子开展研究,将其应用至更多的领域,发挥出古树的科研价值、种质资源价值。

华农古树名木研究院、华农古树医院正式成立。

华农古树名木研究院、华农古树医院正式成立。

来自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的学生代表及华农大园林的工作人员共同参加了本次华农古树名木研究院、华农古树医院揭牌仪式暨专家研讨会。未来,华农古树名木研究院、华农古树医院将结合学校相关专业学科多合作交流,落实打造“政产学研用”链条工作当先锋,争取做出更多的古树名木科研成果,为古树名木保护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展现责任担当,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注入“新动能”,以实际行动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作者】郑荣洲  刘涵

【摄影】郑荣洲

【来源】南方农村报


Copyright © 2024 Powered by 苹果im虚拟机   sitemap